查看原文
其他

湖湘广记 | 父亲和他的村庄

湖湘广记 湖南图书馆 2022-04-27

作  者:李燕          插  画:黄新新


父亲生活的版图里有两片村庄,一片是生养他的村庄;一片是他奔波了大半辈子的村庄。


生养他的村庄曾给过他大展身手的广阔天地,由于年轻时曾在乡农科站工作过,他种出来的稻子谷穗硕大,颗粒饱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户以后,为了搞活家里经济,他一面打理庄稼,一面寻思着另辟蹊径,给不够活跃的乡村商品经济注入一个小小的动力因子。


这时,他在澧水河畔的九垸境内,另觅了一块村庄,自此之后的二十来年里,他往返于这两片村庄,栉风沐雨,览春华秋月,阅人间无数。



彼时是9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如初萌的春草,柔弱绵软,亟待阳光雨露的滋养。


农民的物质生活自然贫乏,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父亲想给一日三餐外的平淡生活增添一点色彩。他最先开始进行的是酸橙的买卖。


酸橙水分充足,酸味掩盖了咀嚼到最后仅有的丝丝淡甜,余香倒是满口。尽管酸橙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它能刺激人的味蕾,加上两角五分一斤的诱人价格吸引乡民们络绎不绝地购买。


后来又增加了凉薯。凉薯个儿大,撕开外表的皮,露出里层雪白剔透的肉,咬一口甘冽润口。人们还别出心裁地把它切成小薄片,伴香油加辣椒清炒,别有一番风味。既可当水果又可增加一道风味菜,日子里也散发着清香。


父亲在更迭的四季里,穿梭于乡间小巷,打开乡民的味蕾,把甘甜种在他们的心头,而他自己也收获满满——人们把热情和信任毫无保留地送给父亲。


他开始和这里建立起感情,他的自行车和货物只在澧水河畔的九垸境内走走停停,无论是四季轮回的庄稼,蜿蜒的村路,斑驳的墙壁,还是村庄里过着平凡日子的人们,这一切就像他竹篓里日日拨弄翻动的货物,渐渐熟悉,直至这种熟悉变得异常浓厚,无法化开也不想化开。


父亲天色朦胧就骑着自行车去市里进货,几乎每次都是披着皎洁月光回家。


他走在乡村静默的时光里,目睹耄耋老去,又见小儿长成。


四时光景,斗转星移,村庄的一幅幅画面,不断映入他的眼帘,尔后嵌在他心中。


村庄终于渐渐褪去旧壳。摇摇欲坠,墙壁斑驳的旧瓦房已安然沉睡在泥土之下,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两层或三层的焕然一新的楼房。


父亲的货物也在更新换代。新品种的货物把车后的两个竹篓装满。曾经的酸橙和凉薯,已经被质地上好的苹果、香蕉、哈密瓜等代替,还新添了洋葱、胡萝卜、绿豆芽、豆制品、面包等在村庄里不易买到的各种反季蔬菜和副食品。



不管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只要家里没什么重要的事,他一日不落,骑行不止。


他觉得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片村庄,村庄需要他,他也需要村庄来充实他的人生。


朝露未尽,车已前行。父亲又一次在喇叭的吆喝声中迎来他一天的工作。


不管大家买不买他的货,都会笑意盈盈地跟他打招呼。


父亲骑自行车的身影就像每天的上班打卡,必定会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


父亲早已在卖货途中和乡亲们建立起一种温暖而又简洁的关系,说温暖,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帮助虽微不足道,想起时又会让人心头一暖;说简洁,那是因为这种关系从不拖泥带水,又会随着父亲身影的远离戛然而止。


每到一处有需要,父亲都会停下自行车,从后座的竹篓子里拿出货物过称,然后送到村民家中,从不短斤少两。



父亲对乡亲们是有求必应,他们之间早已形成一种无需多言的默契。


农忙时节,父亲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田野行走,乡亲们一见到他的身影,就会把他叫住买菜,尽管还在田地里干农活儿,他们也丝毫不用担心,只需动嘴说一声帮忙送进自家厨房,父亲就会按质按量把菜放入他们家的厨房里。


因为父亲对那里的每家每户都很熟稔,对他们的住址都了如指掌。有时候,父亲的货篓里没有他们需要的东西,就会托父亲改日从市场上带回来。


卖货途中,父亲会路过一位盲眼老太太的家,她独居在儿子家旁边的一间侧房里。


虽然眼盲,但平时都是她自己烧饭做菜,毕竟她视力不好,做起事来还是有困难的。


父亲见她平日无人帮衬,甚为可怜,只要路过她家门口时,眼见她有需要,父亲都会停下车,帮她劈柴烧火,嘘寒问暖。



另外一户人家家里躺着一位瘫痪在床的老爷子,父亲路过时也会帮他把可即食的菜倒入碗中,盛好米饭。


甚至会把水缸灌满,便盆清洗干净。


没等老者来得及道谢,父亲已骑着自行车远去。


还有些顾客当时没有随身带钱的,可以赊账购买。


父亲每日穿行于此,他自己更不会担心乡民会抵赖。


更有甚者,有些村民住得离镇上很远,农村补助自己不方便取,就托请父亲取回。


而父亲到家时天色已晚,银行关张。父亲就安排母亲白天去取,再送到村民手上,无毫厘之差。


有时会因为银行原因几天才能取到款,乡亲们也不会怀疑父亲会有丝毫异心,村民对他的信赖到这种程度,也实为罕见。


这在有些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这一切都被父亲办成了,究其原因,只有一个,父亲为人极为可靠,从未在乡亲们托付的事情上出一点差错。


同样,乡民的善良和好意也时刻准备施与父亲。


有时候早上出门天气好,到了下午,天气大变,气温骤降。父亲没有穿够衣服,乡民也会拿出家里的衣服让父亲穿上。


暑气喷薄的日子,他们也会叫父亲停下自行车,进屋喝口凉水,吃块自家地里种的甜瓜,歇歇脚。


这种礼尚往来的暖意,就像天上的云朵,越积越厚。更像秋收后的棉花,软绵绵的还带着阳光的味道,让人内心柔软温暖。


自行车渐渐形容枯槁,在十多年刮擦打磨的岁月中,它已不再是1990年的模样,车座轮胎钢圈已换过不计其数。


村庄里的每一条道路,哪一条道上有几个坑,哪一条道边有几块大石头,哪一条路经常有牛羊现身,这些记忆深深地刻在凹陷的挡泥板上,刻在带刮痕的三脚架及磨得粗糙的车胎上。


它眼见着村庄旧颜换新貌,而村庄却眼见着它日渐垂垂老矣,不再像老黄牛一样不计得失地载着父亲出入村庄,随时停在田埂上,大路边,禾场上,房屋前。


终于有一天,父亲把无法再跟他一起经历风吹雨打的自行车放置在屋后。



他从车行骑回一辆崭新的摩托。


摩托车烧汽油动力足,速度更快,能够驮运更重的货物。父亲就不必再使尽浑身力气踩自行车驮将近两百斤的货物。


父亲换了更大的竹篓,放进更多蔬菜水果和副食。


父亲的经营方式也不再只是售卖货物给他们,乡民也会把丰收的芝麻黄豆等农副产品卖给父亲,再由父亲转卖给大型收购商。


常常在回家的那条路上,我们可以远远地看到父亲身后驮的黄豆芝麻掩盖了他的身形轮廓。


近些年来,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着力发展乡村经济,村庄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农村经济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得到了根本转型,乡民们已经不再是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进行水稻棉花和油菜的耕种了。


他们开始利用沿洞庭湖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充足的光照和水分,肥沃的土壤来发展高产值经济作物,引进葡萄、草莓、火龙果等水果,种植反季蔬菜,开挖池塘养鱼、珍珠、大虾和甲鱼等。


村庄往日的黯淡被如今的勃勃生机冲得烟消云散,贫瘠落后、沉闷衰朽都属于过去,扑面而来的是轻快明朗、顺遂祥和。


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回到村庄里创造他们的新未来。


他们见到父亲都会上去打个招呼:“熊伯,您还在村里卖货呐。您是眼见着我长大,多少年了,您还坚守在岗位上啊。”


父亲坚守的村庄,日子红火起来,父亲是打心眼里高兴。


乡民们手头宽裕,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就会提高,自然父亲的小买卖生意也会跟着共进退。


村庄里还增加了新的像父亲一样的小商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父亲的生意。


大家都秉承着这样一个想法:能到老熊货摊上买到的东西绝不去别的货摊上买。


几十年如一日,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他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这份工作。


这份工作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家庭财力的增加,更多的是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一份美好,他更是在世界的一隅,窥见时代的变迁。


虽然没有惊天动地,但他以细无声的行动感染着村庄里的这一群人。


虽然没有彪炳史册,但他的一举一动真真切切地刻在这一群人心中。


如今父亲年事渐高,身体大不如从前,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份工作,从此他的身影消逝在乡间小路上。


偶尔,他去镇上办事,那些年来跟他打过交道的乡亲们见面便说:“老熊啊,很久不见你了,大家很是想念你。”话语虽简短,但一定是乡亲们的心声吧。


能够被一群人记住并想念,这也是他大半辈子为自己创造的福分。



作者简介:李燕,求学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籍贯常德澧县,中英文字爱好者。。



推荐阅读


湖南图书馆“湖湘广记”栏目长期面向社会征稿和招聘插画师,文章单篇稿费600元起(插画400元/篇)。点击可见详情

点击图片阅读:湖湘广记 | 太阳山下

长按二维码

关注湘图君

微信号:湖南图书馆   

ID:hntsg1904

你的在看,我还有机会获得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